美女精品永久福利在线,欧美日韩一区中文在线,亚洲欧美日本大码在线,国产日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legend id="5laes"></legend><strike id="5laes"></strike>
  • <sup id="5laes"></sup>
      法院簡介 圖片新聞 法官說法 信息公開 法觀中山 裁判文書 法院公告 法院文化 網上視頻  
      文章 來源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法速遞 >> 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2024-07-05 來源:中國法院網   【收藏本文

      【法律效力位階】法律
       【制定機關】
       【施行日期】2024-07-05
       【公布日期】2024-07-05
       【時效性】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組織管理

        第三章 社會責任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適用于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

        開展科學技術普及(以下稱科普),應當采取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

        第三條 國家機關、武裝力量、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農村基層組織及其他組織應當開展科普工作。

        公民有參與科普活動的權利。

        第四條 科普是公益事業(yè),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發(fā)展科普事業(yè)是國家的長期任務。

        國家扶持少數民族地區(qū)、邊遠貧困地區(qū)的科普工作。

        第五條 國家保護科普組織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權益,鼓勵科普組織和科普工作者自主開展科普活動,依法興辦科普事業(yè)。

        第六條 國家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yè)。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yè)可以按照市場機制運行。

        第七條 科普工作應當堅持群眾性、社會性和經常性,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采取多種形式。

        第八條 科普工作應當堅持科學精神,反對和抵制偽科學。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科普為名從事有損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

        第九條 國家支持和促進科普工作對外合作與交流。

        第二章 組織管理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領導科普工作,應將科普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為開展科普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科普工作協(xié)調制度。

        第十一條 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負責制定全國科普工作規(guī)劃,實行政策引導,進行督促檢查,推動科普工作發(fā)展。

        國務院其他行政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范圍,負責有關的科普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學技術行政部門及其他行政部門在同級人民政府領導下按照各自的職責范圍,負責本地區(qū)有關的科普工作。

        第十二條 科學技術協(xié)會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會力量??茖W技術協(xié)會組織開展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的科普活動,支持有關社會組織和企業(yè)事業(yè)單位開展科普活動,協(xié)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規(guī)劃,為政府科普工作決策提供建議。

        第三章 社會責任

        第十三條 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社會各界都應當組織參加各類科普活動。

        第十四條 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把科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科技館(站)、科技活動中心和其他科普教育基地,應當組織開展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活動。

        第十五條 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fā)機構、高等院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社會團體,應當組織和支持科學技術工作者和教師開展科普活動,鼓勵其結合本職工作進行科普宣傳;有條件的,應當向公眾開放實驗室、陳列室和其他場地、設施,舉辦講座和提供咨詢。

        科學技術工作者和教師應當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和專長,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普活動。

        第十六條 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等機構和團體應當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做好科普宣傳工作。

        綜合類報紙、期刊應當開設科普專欄、專版;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開設科普欄目或者轉播科普節(jié)目;影視生產、發(fā)行和放映機構應當加強科普影視作品的制作、發(fā)行和放映;書刊出版、發(fā)行機構應當扶持科普書刊的出版、發(fā)行;綜合性互聯(lián)網站應當開設科普網頁;科技館(站)、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場所應當發(fā)揮科普教育的作用。

        第十七條 醫(yī)療衛(wèi)生、計劃生育、環(huán)境保護、國土資源、體育、氣象、地震、文物、旅游等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應當結合各自的工作開展科普活動。

        第十八條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lián)合會等社會團體應當結合各自工作對象的特點組織開展科普活動。

        第十九條 企業(yè)應當結合技術創(chuàng)新和職工技能培訓開展科普活動,有條件的可以設立向公眾開放的科普場館和設施。

        第二十條 國家加強農村的科普工作。農村基層組織應當根據當地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圍繞科學生產、文明生活,發(fā)揮鄉(xiāng)鎮(zhèn)科普組織、農村學校的作用,開展科普工作。

        各類農村經濟組織、農業(yè)技術推廣機構和農村專業(yè)技術協(xié)會,應當結合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向農民普及科學技術知識。

        第二十一條 城鎮(zhèn)基層組織及社區(qū)應當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旅游等資源,結合居民的生活、學習、健康娛樂等需要開展科普活動。

        第二十二條 公園、商場、機場、車站、碼頭等各類公共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在所轄范圍內加強科普宣傳。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順利開展。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安排一定的經費用于科普工作。

        第二十四條 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其他有條件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科普場館、設施建設納入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和基本建設計劃;對現(xiàn)有科普場館、設施應當加強利用、維修和改造。

        以政府財政投資建設的科普場館,應當配備必要的專職人員,常年向公眾開放,對青少年實行優(yōu)惠,并不得擅自改作他用;經費困難的,同級財政應當予以補貼,使其正常運行。

        尚無條件建立科普場館的地方,可以利用現(xiàn)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設施開展科普活動,并設立科普畫廊、櫥窗等。

        第二十五條 國家支持科普工作,依法對科普事業(yè)實行稅收優(yōu)惠。

        科普組織開展科普活動、興辦科普事業(yè),可以依法獲得資助和捐贈。

        第二十六條 國家鼓勵境內外的社會組織和個人設立科普基金,用于資助科普事業(yè)。

        第二十七條 國家鼓勵境內外的社會組織和個人捐贈財產資助科普事業(yè);對捐贈財產用于科普事業(yè)或者投資建設科普場館、設施的,依法給予優(yōu)惠。

        第二十八條 科普經費和社會組織、個人資助科普事業(yè)的財產,必須用于科普事業(yè),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克扣、截留、挪用。

        第二十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科學技術協(xié)會和有關單位都應當支持科普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對在科普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的組織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條 以科普為名進行有損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擾亂社會秩序或者騙取財物,由有關主管部門給予批評教育,并予以制止;違反治安管理規(guī)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違反本法規(guī)定,克扣、截留、挪用科普財政經費或者貪污、挪用捐贈款物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歸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二條 擅自將政府財政投資建設的科普場館改為他用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jié)嚴重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擾亂科普場館秩序或者毀損科普場館、設施的,依法責令其停止侵害、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 國家工作人員在科普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四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打印】【關閉

      最新圖文
      六獲全國表彰,聲名遠揚背后的法庭故事
      坦洲法庭:架起灣區(qū)“同心橋”,港澳同胞同賞“好楓景”
      他們喜提“紅本本”
      車放車位,我住哪里?
      最新要聞
      ·委托他人買股票血本無歸
      ·產后患抑郁癥釀慘案年輕媽媽溺死親
      ·利用虛假資料騙取銀行貸款4000
      ·女出納侵占300余萬炒金獲刑
      ·轎車逆行撞的士駕駛人肇事逃逸
      ·顧客洗桑拿被盜22萬余元財物
      ·男子不愿入傳銷組織被體罰致死
      ·保安廠內錘砸前妻后自殺
      ·搶劫遭抵抗殺死前雇主一“90后”
      ·熱心救人者竟是肇事者
      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版權所有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東區(qū)興中道16號  郵編:528403
      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執(zhí)行局 :0760-88868294
      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值班室 :0760-88880600

      主辦單位: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設計制作及技術支持:中山網  粵ICP備11053359   粵公網安備 44200002443385號